“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有科学依据吗?听听专家怎么说→

发布时间:2024-10-02 22:17  浏览量:2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2日讯 秋风起,天转凉,随着国庆假期的来到,当长辈开始絮叨催着穿秋裤时,总有人会搬出一句“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来搪塞。这句从小听到大的俗语真的靠谱吗?有没有科学依据?近日,青岛市妇儿医院中医儿科专家为市民详细解答。

专家介绍,“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句民间预防疾病的谚语,是指在初春天气逐渐转暖时不要急于脱掉棉衣,适当“捂”一点;不要在初秋刚开始变冷时就穿上棉衣,适当“冻”一点,这对于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

虽然“春捂秋冻”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在日常生活中切不可盲目遵行,需因时因人制宜。如果遇到平和之年,气候变化、季节交替符合阴阳渐消渐长的规律,此时可以适当地 “春捂秋冻”,但如果遇到岁气不和之年,气候多变,这时就要灵活处理。

此外,“春捂秋冻”也要因人制宜。对于阳热偏胜体质的人来说,平时怕热多汗、性急易怒,容易出现口腔溃疡、大便干结等症状,春季应当适时减衣,不宜再捂。对于阴寒偏胜体质的人来说,平时畏寒喜暖、经常手脚冰凉、精神倦怠嗜睡、大便稀溏,秋季应及时添衣,谨防伤冻。

儿童该如何“春捂秋冻”?专家介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中,抵抗力尚不完善,对气候变化较敏感,在季节交替之时,一旦气温骤降,容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因此,春季寒潮来临或初秋气温骤降时,要及时添衣保暖,相反,春季温度较高或初秋伏暑未过,则适当减衣,防伤燥火。

随时间推移,天气渐渐转凉,尤其在国庆节假期期间或出现降温,青岛妇儿医院中医科儿科专家提醒家长,儿童秋季保健可遵照以下几点:

养肺健脾,守好“门户”。对于儿童来说,肺脾之气最为重要,但儿童肺脏娇嫩,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因此,在秋季要注重养肺阴、健脾气,防止秋燥伤肺。建议调整孩子睡眠规律,顺应秋季昼渐短夜渐长的规律,适当延长睡眠时间,促进生长发育,在保证充分休息的同时,鼓励孩子多运动。

另外,还要注意防御秋天的风寒之邪和燥邪。要守护好孩子的两个“门户”:一个在头、颈部、后头背部以及腹部,天气转凉时要及时添衣做好保暖;另一个是鼻腔和咽喉,要多喝水、多吃蔬菜,保持鼻咽湿润,还有几个部位不能“冻”,一是头部,二是腹部,三是脚。

饮食调护“养阴防燥”为主。秋季干燥,容易伤肺,因此,饮食上应注意滋阴润肺,可以多吃银耳、甘蔗、梨、藕、菠菜、豆浆、鸭蛋、蜂蜜等。饮食还要讲究“少辛增酸”,少吃如葱、姜、蒜、辣椒等辛辣刺激食物,多吃如苹果、石榴、葡萄、柚子、柠檬、山楂等酸味食物。

专家建议,秋季当令小药膳包括,苓术百合粥,材料:茯苓15克,山药30克,麸炒白术15克,砂仁6克,粳米250克,百合10克。做法是将茯苓、山药、白术、砂仁、百合洗净,加适量水,先浸泡30分钟,大火煮沸后文火熬煮30分钟,去渣留汁,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起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清水,小火熬煮成粥。功效是健脾和胃、润肺养阴。

药膳还有冰糖鸭蛋羹,材料包括鸭蛋2到3个,冰糖适量。做法是先将冰糖用温水溶化,然后将鸭蛋打入装冰糖水的碗内,调匀,再隔水蒸15分钟左右,即可食用。功效是适用于肺热咳嗽、久嗽、咽炎、咽干痛、口渴、干呕、大便干结者,但脾胃虚寒、泄泻者忌食用。(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