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红内裤”事件最终结果出来了:段某赔偿40万,道歉30天!

发布时间:2025-05-30 22:00  浏览量:13

文|001

人红是非多,企业也一样

胖东来因“掉色红内裤”事件闹到五月底终于有了定论。

法院判了,博主得掏腰包赔40万,还要公开道歉整整30天。

一条看起来不起眼的红内裤,怎么就一步步闹上了法庭,最终还判了个这么大的数?

2025年2月网络上突然冒出一条挺火的视频,发视频的是一位名叫“两个小段”的博主。

她在视频里说,自己在河南胖东来超市买了一条红色的内裤,回家洗了之后发现掉色挺严重的,更糟的穿了这条内裤之后,她的皮肤居然过敏了。

这视频一下子就把大家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了,很多网友看到后都开始议论纷纷,对胖东来卖的东西质量打上了问号。

面对突如其来的舆论压力,胖东来这边反应可以说是相当迅速。

他们没有含糊,马上就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小组来调查这事儿,为了弄清楚情况,他们对这条被投诉的内裤进行了仔仔细细地检测。

检测完了,胖东来还特意发了一个特别长的调查报告,足足有53页纸,把整个事情从头到尾,包括他们的检测过程和结果都写得清清楚楚。

报告里说了,经过他们的检测,这条内裤的质量是过关的,掉色程度也在国家标准允许的范围里。

至于博主说的过敏,报告里也表明经过调查,她的过敏症状跟这条内裤并没有明确关系。

按理说事情调查清楚了,报告也发了,这事儿可能就该告一段落了,可那位博主并没有就此打住。

她在后来的视频里继续说这事儿,而且情绪听起来更激动了,她不但没有接受胖东来的调查结果,还在视频里反复澄清,说自己绝对不是什么职业打假人。

也没有像一些人说的那样,经常恶意投诉,她坚持自己的说法,让这件事情继续在网络上发酵。

这下胖东来觉得有点受不了了,他们认为这位博主的行为,尤其是在没有确认事实的情况下继续发布那些说法,已经严重损害了胖东来的名声。

于是他们就决定要走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

他们正式向法院提起了诉讼,告了这位博主,要求对方赔偿至少100万元,为自己的名誉损失负责,一场网络风波,就这么从社交媒体转移到法庭上了。

时间来到2025年5月30日,这起由一条红内裤引发的名誉权官司,终于在法院有了结果。

法院经过审理,宣判博主确实侵犯了人家的名誉权,判决她需要赔偿40万元人民币,并且要在指定的平台上连续道歉30天。

法院给出判决理由的时候说得很明白,那位博主在没有认真核实事实是不是真实的情况下,就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情绪,发布了那些不实的信息。

这样做明显是有过错的,而且她的行为确实对胖东来的名誉造成了损害,这个判决结果一出来,立刻又在网上掀起了新的讨论。

不少网友觉得,法院判博主赔偿40万元,这个数相对于她给胖东来带来的影响来说,可能还是有点少了。

对于这种在网上随便说话,不负责任的行为,处罚应该更重一些,比如判个更高的金额,让那些也想学着“碰瓷”或者恶意造谣的人看了心里感到惧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警告和阻止类似事情再发生的作用。

还有一些网友的意见更激烈,他们认为像博主段某这样的行为,不光是赔钱道歉的事儿,应该受到更严厉的惩罚。

她这样捏造不实信息,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应该算是犯罪,就是要负刑事责任的。

甚至有人直接说她应该被判刑坐几年牢,觉得只有这样才能给那些受害者一个公道,也让所有人都知道,网络空间并不是可以胡说八道,侵害别人权益的地方。

其实说起来,这也不是胖东来第一次经历类似的消费者投诉了。

回溯一下,他们之前也碰上过一些状况,每次的处理方式都很受大家关注的,比如说在2024年,就有顾客买了胖东来的月饼,然后投诉说这月饼质量不太好。

当时胖东来也一样,没推卸责任,非常重视这个投诉,马上组织人去检查,去检测那批月饼到底是不是真的发霉了。

虽然最后的检测结果显示,月饼本身质量是符合要求的,没什么大问题,但胖东来还是挺负责任地先把相关的产品都从货架上撤了下来。

不管是这次的“红内裤”事件,还是之前的月饼投诉,都能看出个特点。

胖东来在遇到这类跟消费者,跟品牌声誉相关的问题时,反应都挺快的,而且处理起来态度比较“硬气”,不是那种选择沉默或者私下解决的方式。

他们倾向于快速地调查和回应,如果觉得对方的行为损害了他们的权益,也会考虑采取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

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展现了他们对自身产品和品牌的自信,另一方面也让大家看到了他们在维护商场形象上的决心。

胖东来这次处理舆情的方式,被不少人拿出来分析,他们那种“快速响应,公开透明”的风格,比如那个厚厚的调查报告,确实让很多消费者觉得他们认真负责。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胖东来每次都这么认真,反应这么大,也有可能反而引起一些人的“逆反”。

比如有些人看到这么做有流量,就专门去找企业的漏洞,炒作和制造这类事件,依靠碰瓷形成话题。

虽然胖东来本身质量过硬不怕查,而且人家也说了欢迎监督,真有这种碰瓷的只是在帮人家完善体系,但如果总闹出这样的事,其实挺浪费企业资源的。

企业在面对网上各种声音,尤其是负面声音的时候,怎么做才既能保护自己,又不显得那么“刚”,那么容易被误解,这真是做生意的需要琢磨的学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