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痛批牡丹 “华而不实”?现代破洞裤竟和它有惊人联系

发布时间:2025-05-06 06:22  浏览量:5

民以食为天,在人类的生存需求面前,一切物品中最具实用价值的莫过于食品。珍珠虽价值连城,可在饥馑肆虐的年代,一斗珍珠也不过仅能换来一斗米,由此可见,“好睇不如好食” 这句俗语,深刻道出了物品实用性的重要意义。

宋人王溥曾写过一首题为《咏牡丹》的诗:“枣花最小能结实,桑叶虽柔解作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短短几句,将牡丹的华而不实刻画得淋漓尽致。牡丹,被誉为 “花之富贵者也”,是久负盛名的观赏植物。在古代,最初并无牡丹之名,它与芍药皆被统称为芍药,后来才以木芍药称呼牡丹。一般认为 “牡丹” 这一称谓始于唐代之后,但实际上,在唐代以前,它就已经出现在诸多记载之中。到了唐代开元年间,牡丹在长安盛行;宋代时,中州以洛阳的牡丹最为出众,蜀地则以天彭的牡丹称冠。在群芳之中,牡丹位居第一,芍药次之,所以世人称牡丹为 “花王”,芍药为 “花相” 。

王溥的这首诗,借物喻人,表面说牡丹虽美却一无用处,实则暗指那些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的人物。他先以枣花、桑叶作比,枣花虽小却能结出果实,桑叶虽柔软却能用来缫丝,皆是对人类大有裨益之物。随后笔锋一转,引出对牡丹的描述,“如斗大” 三字,将牡丹的硕大艳丽展现得极具张力,而末句 “不成一事又空枝” 陡然一抑,批判的力量喷薄而出。明代马愉在《蚕豆诗》中也写道:“蚕忙时节豆离离,烂煮堪充老肚皮,却笑牡丹如斗大,可能结实济人饥?” 同样是借牡丹的华而不实,反衬能饱腹的蚕豆的实用价值。

旧日妇女中有一种发型名为牡丹头。清代李渔在《风筝误・艰配》中写道:“小姐梳完了,这是近来新兴的牡丹头,好看,好看。” 然而,在冬春轩看来,这种发型其实并不好看。牡丹之艳丽在于其绚烂的色彩,将它绣在衣物上,的确能增添高雅华贵之气,但当它被化作发型,仿佛一朵或是一堆黑色的牡丹顶在头上。常言 “牡丹虽好,还要绿叶扶持”,而这牡丹头以黑发相伴,实在难以称之为美。不过放眼当下,时尚潮流中竟兴起了以破旧为美的风气,好好的裤子非要弄破露出皮肉,美其名曰 “残缺美”,这与古人对牡丹 “徒有其表” 的批判,倒也有着某种奇妙的相似之处,都是对传统审美观念的一种颠覆。

有趣的是,当古人批判牡丹 "金玉其外" 时,绝对想不到千年后会出现更颠覆的审美 ——破洞裤!这种起源于朋克文化的 "残缺美",用刻意破损传递反叛精神,与牡丹的 "无用美学" 形成奇妙呼应。一朵花引发千年争议!宋代宰相写诗炮轰牡丹 "不成一事",明朝诗人直言其 "空枝误国",清朝文人更将其比作 "黑牡丹" 发型。如今破洞裤大行其道,这背后藏着怎样的审美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