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价300亿,却常年穿着汗衫短裤,最讨厌被人叫“东莞首富”
发布时间:2025-04-13 20:04 浏览量:10
他身价300亿,却常年穿着汗衫短裤拎塑料袋买豪车;
他掌控四大集团,产业遍布珠三角,却在富豪榜上“查无此人”。
2007年6月,当一千多个花圈铺满康华医院广场时,东莞人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这位隐形首富的分量。
15岁辍学卖咸鱼的穷小子,用30年缔造出横跨石材、医疗、地产的百亿帝国,却在50岁确诊胰腺癌,
最终倒在自己斥资10亿美金建造的全国最大民营医院里。
你说他有钱,但翻开他的钱包,除了大额捐款票据,只有给村里老人准备的几百元红包;
这位生前最厌恶“首富”称号的传奇商人,用塑料袋装现金的市井智慧,书写了一部比电视剧更跌宕的逆袭史诗。
王金城
1957 年出生于广东东莞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
家中兄妹众多,作为长子的他,从小便深知生活的艰辛。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家人的生计仅靠父母微薄的收入维持,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15 岁那年,初中刚毕业的王金城,面对家庭的困境,毅然选择辍学,跟着父亲踏上了贩卖咸鱼的道路。
每天天还未亮,他便要与父亲一同前往集市,摆好摊位,等待顾客的光临。
为了能多卖出几条咸鱼,王金城常常走街串巷,吆喝叫卖。
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
但困难并没有打倒他,反而让他早早地学会了坚韧与担当。
在与顾客的一次次打交道中,王金城逐渐展现出了超出常人的商业天赋。
他善于观察顾客的需求,总能用真诚的态度和恰到好处的推荐,赢得顾客的信任和喜爱。
尽管贩卖咸鱼的利润微薄,但王金城却凭借着勤劳和智慧,为家庭带来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商业经验,为他后面创业埋下了伏笔。
20 世纪 70 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给无数怀揣梦想的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王金城敏锐地察觉到,一个属于创业者的时代已经来临。
他不甘心一辈子只做一个咸鱼小贩,开始四处寻找新的商机。
经过一番市场调研,王金城将目光投向了蔬菜运输行业。
他发现,海南的蔬菜资源丰富,价格相对较低,而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迅速发展,对蔬菜的需求量极大。
于是,他果断地联合几位好友,凑钱买了一辆大卡车,开启了从海南批发蔬菜到深圳贩卖的征程。
然而,创业艰辛是让他始料未及的。
彼时的交通条件十分简陋,道路崎岖不平,每次运输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为了确保蔬菜的新鲜度,王金城常常日夜兼程,在卡车上一坐就是几天几夜。
而且,蔬菜批发行业竞争激烈,市场价格波动频繁,稍有不慎就可能血本无归。
但王金城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毅力,以及多年积累的商业智慧,逐渐在这个行业站稳了脚跟。
他始终坚持以诚信为本,为客户提供最新鲜、最优质的蔬菜。
良好的口碑,让王金城的生意越做越大,客户也越来越多。
短短几年间,他便成功地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 万元。
完成原始积累后,王金城并未止步于蔬菜运输的成功。
他敏锐捕捉到全国基建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建筑材料正成为炙手可热的 “硬通货”。
1985 年,他带着对制造业的憧憬,在家乡厚街创办兴业铝合金厂,正式叩开建材行业的大门。
创业初期,技术落后、资金短缺与同质化竞争的三重压力如潮水般涌来。
为打开局面,王金城展现出罕见的实干精神:白天带着样品跑遍珠三角的建筑工地,与包工头们蹲在脚手架下谈合作;
深夜钻进车间调试设备,带领工人改良挤压工艺。
他一方面斥资从香港引进第一条氧化着色生产线,另一方面派专人赴上海高薪聘请国营大厂退休工程师,建立起华南地区首个铝合金型材质量管控体系。
短短三年,兴业的门窗型材凭借 “硬度高、色泽亮、耐腐蚀” 的口碑,占据广州、深圳 30% 的市场份额。
但王金城的商业嗅觉从未停歇, 一次赴意大利参加建材展时,他发现大理石、花岗岩等天然石材在高端建筑中的应用趋势,回国后立刻带队考察福建水头、山东莱州的石材产区。
1990 年,他砸下全部积蓄创办东成石材厂,瞄准星级酒店、高端写字楼的精装市场。
东成石材从诞生起就带着 “国际视野”,王金城亲自飞往巴西、土耳其的矿山,与全球顶级石材供应商签订直采协议;
斥资 2 亿元引进德国红外线切割机、意大利水刀拼花设备,组建起包含设计师、工艺师、安装队的全链条服务团队。
这种 “资源 + 技术 + 服务” 的立体布局迅速打开市场,北京人民大会堂澳门厅、上海金茂大厦等地标建筑的石材供应,都陆续被东成收入囊中。
到 1995 年,东成年销售额突破 20 亿元,稳坐华南石材行业头把交椅。
此时的王金城,已从建材领域的 “新兵” 蜕变为掌控全产业链的实业家,但他的商业版图,才刚刚拉开扩张的序幕。
在建材领域站稳脚跟后,王金城的商业视野早已超越了单一赛道。
他深谙 “鸡蛋不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的道理,更敏锐捕捉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酒店、地产、医疗等民生领域正酝酿着爆炸式机遇。
2000 年前后,他正式启动多元化战略,以建材积累的资本为杠杆,在多个赛道砸下 “重锤”。
酒店业率先成为突破口。当时的东莞已崛起为 “世界工厂”,全球客商云集,但高端酒店供应严重不足。
王金城果断选址厚街黄金地段,斥资 15 亿元建造 56 层的嘉华大酒店。
这座配备国际会议中心、空中泳池的地标性建筑,2004 年开业即创下入住率 85% 的纪录,成为华为、三星等跨国企业的指定接待酒店,更被《福布斯》评为 “中国最佳商务酒店” 之一。
房地产领域,他瞄准中产阶层的改善型需求。
2003 年成立世纪城集团,在东莞南城开发千亩大盘 “世纪城国际公馆”。
区别于同期粗糙的刚需住宅,他首次引入 “公园社区” 概念:30% 绿化率、自建双语学校、引入沃尔玛超市,甚至将护城河与岭南园林融入设计。
首批房源开盘即售罄,单盘销售额突破 20 亿元,奠定了世纪城在珠三角高端地产的品牌地位。
最具魄力的投资当属医疗领域,2002 年,当看到家乡亲友为重病奔波广州、深圳的场景,王金城萌发了 “建一所老百姓住得起的好医院” 的想法。
恰逢国家放开民营医院审批,他带领康华集团斥资 10 亿美元,在东莞大道旁圈下 563 亩土地。
为确保专业性,他亲自飞往梅奥诊所、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取经,高薪聘请北京协和医院前副院长担任院长,引进价值 3 亿元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顶尖设备。
2006 年开业的康华医院创下多个 “第一”:全国首个民营三甲医院、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民营医院,甚至配备停机坪满足高端急救需求。
开诊首年门诊量即达 50 万人次,不仅缓解了东莞优质医疗资源紧张,更成为全国民营医院的标杆样本。
在北上广深,他的投资版图同样纵横捭阖:上海陆家嘴的写字楼群、武汉长江边的航运码头、北部湾的化工园区…
从石材到家具,从码头到娱乐,18 个核心产业、60 多家控股公司,构筑起跨地域、多维度的商业帝国。
到 2006 年,集团年营收突破 200 亿元,资产规模超 300 亿元,王金城也以 “东莞首富” 的身份,成为珠三角民营企业家的标杆式人物。
尽管身家百亿,王金城始终保持着农民子弟的质朴底色。
他从不参加富豪排行榜评选,甚至要求员工对外只称 “王厂长”。
在他心中,从涌口村走出来的少年,永远不该忘记土地的温度。
他的赤子之心,化作对家乡实实在在的回馈。2000 年起,他陆续在家乡捐建三所幼儿园、两所养老院,甚至亲自参与养老院厨房的通风设计,要求 “让老人们吃饭时能闻到窗外的荔枝花香”。
每逢春节、中秋,60 岁以上村民都会收到他手写署名的红包,红包厚度随企业效益逐年增加,却从未印过任何企业 logo。
最让人动容的是 2005 年,他以母亲名义向厚街 12 所小学捐赠 68 辆定制校车,每辆车都配备 GPS 定位和防撞系统,车身上只印着 “平安成长” 四个鎏金小字。
截至 2007 年,他个人及家族在东莞累计捐赠超 2800 万元,涵盖教育基金、养老设施、校车安全等 17 个民生项目。
家乡人想要为他立功德碑,他坚决拒绝:“我只是把从土地里赚的钱,再还给土地和乡亲。”
这份根植于血脉的反哺之情,让他在商界以 “低调富豪” 闻名,却在家乡父老心中,永远是那个推着木板车卖咸鱼的暖心少年。
然而,命运却对这位低调的企业家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2006 年,正当王金城的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他被查出患上了胰腺癌。
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惊和惋惜。
得知病情后,王金城并没有被病魔打倒,而是积极配合治疗。
他前往北京协和医院,接受了手术和一系列的治疗。
在治疗期间,他依然心系自己的企业和事业,经常通过电话和视频会议,对公司的事务进行指导和安排。
然而,被称为 "癌中之王" 的胰腺癌太过凶险,即便集结了中美顶尖专家会诊,病情仍急转直下。
2007 年 6 月 21 日凌晨,王金城在家人的环绕中平静离世,享年 50 岁。
至此,东莞商界失去了一位传奇人物。
参考信息
“手术室里全是钱”的康华医院背后站着“东莞首富”家族——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