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产互呛车机?都是短裤就别分平角三角了
发布时间:2025-03-31 10:06 浏览量:2
“
2025年3月,上汽大众销售副总傅强一句“日系车全面落伍”,点燃了日产新能源总经理王骞的胸膛怒火,他反手甩出一张日产N7停在大众门口的“示威照”配合“五十步笑百步”的嘲讽。
”
撰稿|吕嘉豪
编辑|周 展
视觉|慢 慢
这场互怼看似是就好像是不可一世的乌鸦哥去到了陈浩南的地盘,今天非要见你点血才能走,但实际上在消费者眼里,更像是多啦A梦和大雄因为谁能吃最后一块铜锣烧而扭打在一起。
从自以为的“焦灼”到众人眼中的“交啄”,这场对决实际是揭开了德日系车在智能化赛道上的集体焦虑——当车机系统从“锦上添花”变成“生死门票”,我们做了这么多,怎么还像什么都没干一样呢?
解答这个问题,倒不如进行一次倒带,看看日系和德系分别是怎么“做”到现在的。
日系:
上不完的本土补习班
如果不是亚洲龙在2019年上市的时候,非要坚持上车那块触控延迟比ATM机久,导航路线能规划到嘉陵江里的墓碑式大屏,很可能2023年B级车的销冠依然不会是比亚迪汉。在那之后,丰田才连夜给换代凯美瑞塞进8155芯片和科大讯飞的语音系统,结果用户兴冲冲的开机发现绿灯亮的比它启动还快。
而本田和日产,无论做什么升级,一定要Base在祖传的Connect系统之上去挤牙膏。虽然现在OTA有了,车机音乐有了,车联网有了,语音助手也有了,自带导航也有了,但明明可以一蹴而就的事,硬是用了5年才解决。结果就是旧芯片旧平台跑新技术,在新能源时代重新定义小马拉大车,用起来卡只是表象,真实的痛点是Connect系统依然无法在战略上完全摒弃。
甚至到现在,日系几个品牌无论是接入了华为语音还是天猫精灵,依然能在车主论坛里一次次看到因为程序设定所以语音识别成了日本的城市、因为权限封闭而无法通过语音操控车内功能的吐槽。
日系品牌对于智能化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功能叠加”的层面,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怎么能不失败呢?
德系:
说不听的技术宅人设
沉迷在黑科技里德系品牌总是能把一道菜做的好看但难吃。2021年宝马推出iDrive7.0系统,新增手势控制,以此来适应实体按键减少的设计潮流,但又能避开国内触控大屏的风气,创造所谓高精尖的尊贵仪式感。结果就是误触率高达30%,差评连连,逼的宝马光速推进iDrive8.0系统上线。
奔驰坚持自研MUBX,力主它同步覆盖燃油和纯电车型,结果在EQS这个旗舰纯电轿车通过地图上找一个可用的快充充电桩几乎成为Mission Impossible。同时,一体式带鱼屏确实带来了不少新鲜感和消费力,但车机显示的兼容性也成为了奔驰无法寻求外援的绊脚石。
大众实际上算是做的最好的一个了,但即便这两年所谓的智驾车型用上了好芯片,却是iD产品的同款车机,臃肿的界面,毫无美感的功能分区,依然将技术宅人设的本质暴露的淋漓尽致。
德系品牌真该放下一点这种“标新立异”的追求,有些东西未必始终能做到一鸣惊人,先把基础打好不行吗,作文写的天花乱坠,古诗背不出,一样拿不了高分。
抉择:
与狼共舞是否明智
在车机智能化的战场上,无论是日系的“师华长技以制华”,还是德系的“以我为主,万物升华”都没能在传统与变革的撕扯中找到完整的生存空间。
国内市场的态度很明显,单论车机智能化,“国产硬件+日本软件”行不通,日产N7的8295芯片跑分再高,自动泊车照样撞柱子,“技术洁癖”也是自取灭亡,新势力的车机都能帮车主炒股了,德系品牌还在纠结WiFi密码。
德日系车在智能化上的困境,说到底是一场关于“核心创造能力”与“市场需求速度”的博弈赛跑。
选择和国内供应商合作,确实是眼下最明智的选择,华为的鸿蒙座舱、科大讯飞的语音交互、Momenta的智驾方案,都能快速补足合资品牌在软件和生态上的短板。于是我们便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合作”,是华为、是Momenta、是科大讯飞,是奔驰宝马奥迪,也是日产本田丰田,不胜枚举。
未来:
抄作业的边界与破局者的自觉
但问题在于,依赖外部技术终究是“借来的武器”,别人不会把最前沿的算法、最底层的架构开放给你,你也不会将自己的架构算法全权交出来支持别人嵌套。
所以,即便用上了新系统,不少品牌依然要为OTA升级卡顿却无力解决而道歉。因为他们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代差是绝非靠“联合开发”就能抹平的。
而未来的出路,或许在于“差异化竞争”。
单论燃油车,德系品牌在机械素质、底盘调校上仍有绝对优势,与其在车机界面上和国产卷动画流畅度,不如把智能化深度融入驾驶体验——比如宝马真的去让iDrive系统做到承诺的辅助驾驶者实现精准的操控反馈,在M系车型上开发“赛道模式智能辅助”,让车机自动记录漂移数据、分析油门开合度以此来打动性能车用户。
而日系,咱就是说要不就拼你死命去搞氢能源,大不了三家合并,人家斯巴鲁能靠水平对置发动机苟到现在,氢燃料的降维打击应该能完全让人忽略掉智能化的缺点,换出可能一辈子的高枕无忧。
智能化不是一场“功能军备竞赛”,而是一次“用户体验的重构”。德日系车若真想翻身,得先学会一件事:把“用户痛点”当“技术重点”,而非把“技术亮点”当“营销噱头”。否则,再多的合作、再贵的芯片,也只会让车主们继续调侃:“这车机智驾,不如我手机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