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小问题变大问题,只因父母常说这三类话,说的越多问题越大

发布时间:2025-03-20 12:11  浏览量:6

大家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这么一种情况啊?一开始孩子身上有些小问题,我们天天说他,希望他能改正过来,可是孩子却没有像我们想的那样慢慢变好,反而问题越来越严重。

譬如,孩子刚开始上学的时候,写作业有些拖拉,我们担心他会写到很晚,于是开始催促他。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之后,孩子写作业的效率没有提高,反而变得更加拖拉了。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归咎于孩子不听话,实际上是我们说的话出了问题。

有三类话,我们宁愿把他烂在肚子里,也不要天天跟孩子说。这些话,就像有毒的催化剂一样,能够把孩子身上的小问题变成大问题。

一、说教的话——越说孩子越不听

生活中,当我们看不惯孩子的做法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跟孩子说:“这么做不对!你应该......”我们嘴中所谓的“应该”是我们认为正确的做法,而孩子心中所谓的“应该”是他们喜欢的做法。

当孩子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时,我们嘴里的“应该”无论多么正确、多么明智,在孩子眼里都一文不值。

试想一下,当我们在开车时,坐在副驾驶上的人,一直指手画脚地教给我们你应该这样开、你应该那样开,我们会不会很烦!

下次,如果我们再想说教孩子的时候,可以换成以下几句跟孩子商量的话:

“要不你试一下我的这个方法?”“我有一个建议,你可以参考一下。”“如果你的方法执行不下去,可以试试我的这个方法。”“我这里有几种方法,你可以验证一下哪个更好一点。”

我们只管用商量的语气给孩子建议,孩子不接受也没有关系。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去碰壁。

有的孩子碰一次壁,就会想起父母曾经给过的建议;有的孩子可能直到头破血流才会想起来。

没关系,只要孩子想起来一次,他就会发现原来还是父母给的建议好!以后,他就能慢慢接受我们的建议了。

二、催促的话——越催孩子越拖拉

发现孩子拖拉,我们开始催促;我们越催促,孩子越拖拉。

就拿叫孩子起床这件事说吧。我女儿刚上小学的时候,早上起床真的特别难。我就像是被定了无数个时的闹钟一样,6:30叫她一次:“到点了,该起床了!”,她不起。

6:35催她一次:“快点起床,饭都做好了!抓紧起来吃!”她不起。

6:40再催她一次:“再不起来要迟到了,饭都没时间吃了!”她还不起......

直到最后我着急了,生气了,她才慢悠悠地穿衣服。

我每天早上担心她迟到,一遍又一遍地催她起床,结果越催越晚。直到有一次真的迟到了,女儿有所收敛。

但是,坚持没几天,又开始拖拉了。

我实在不想再催她了,于是想了一个办法,没想到这个办法真的治好了女儿起床拖拉的毛病。

我跟女儿说:“以后每天早上,我只叫你一遍。”

没想到,当我这个以前每天早上响无数遍的闹铃变成只响一遍的时候,女儿起床变得不再拖拉磨蹭了。

每一个拖拉磨蹭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位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催促的爸爸或者妈妈。当我们停止催促孩子,让他们自己去承担拖拉磨蹭的后果时,他们才会变得快起来。

三、过度提醒的话——越提醒孩子越容易忘记

“不要忘记拿水杯,要不然在学校里会渴的。”

“跟你说过多少次了!降温了,得穿秋裤!”

“路上遇见认识的人,要主动打招呼!怎么就是记不住呢?”

“先读要求再做题!跟你说过一百遍了!”

这些话,我们是不是经常挂在嘴边?

都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可是我们说了五遍、十遍,甚至一百遍,都没用!这说明我们已经过度提醒了。

好多时候,孩子总是觉得反正有父母的提醒,所以他们从不要求自己主动去记住这些事情。还有的时候,我们过度的提醒,让孩子不厌其烦,他们故意跟我们反着干。

所以,我想建议大家:当我们想给孩子提醒时,一遍就够了!

我们之所以会喋喋不休地说教、催促、提醒孩子,根源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的焦虑。我们总是会担心孩子,所以总想通过语言帮孩子规避风险。

可是人生是一场体验啊!我们不让孩子亲身去经历一些事情,他们怎么能够变得更好呢?大家说是不是?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