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的不当言论:何祚庥用湿漉漉的鼻子嗅味道,总是被咬裤脚?
发布时间:2025-01-31 23:53 浏览量:17
《孟子·梁惠王上》中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应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突出位置。
然而,在今天的网络环境中,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被一些年轻人弄丢了。在网上,经常看到有几个激进的“爱国”者,对何祚庥的老人连篇累牍地攻击,用语之粗俗,实不敢苟同。
其中,最出名的是“立刚科技观察”和“郭松民”的网友,这几位都是网络红人,也算是成功人士。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和何祚庥院士结下梁子,经常口水仗不断,浪费了网络公共资源。
好在近期“立刚科技观察”被关了禁闭,暂时被剥夺了言论自由。剩下了郭松民还与何祚庥院士继续在网络上论战。
在学术和公共言论的领域中,尊重和理性本应是基石。然而,当郭松民针对何祚庥发表诸如“何祚庥的一生,从来没有独立观点和立场,用湿漉漉的鼻子嗅味道”。
最后郭松民不忘续一句“顺便说一句,总是被咬裤脚,真的很烦,不理都不行”。郭松民用这样的言论评价何祚庥院士,实在超出了正常的辩论范畴,有点人身攻击和人格侮辱了。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第40章中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在头条这个公共平台上,每个人可以在遵守法律和公序良俗的框架内自由表达观点,甚至出现相反的争论,这是正常的。
但是没必要为了一个不同的论题而相互攻伐,像郭松民这样的骂人是肯定是不对的,如果能说服何祚庥院士,就以理服人;如果辩不过人家,就绕着走,做到眼不见心不烦即可,至于骂骂咧咧,大可不必。
何祚庥是位98岁的老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粒子物理、理论物理学家,中国哲学家,自然辩证法专家,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两弹研制参与者之一。
何祚庥在理论物理学、科学史、自然辩证法、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他在粒子物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可谓劳苦功高。
然而,何祚庥院士的一些观点和言论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例如,他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对中医发表的看法,声称中医仅有 10%的精华,其余皆为糟粕,这一言论引发了关于中医存废的激烈论战。
郭松民是一位独立新闻评论员、独立学者以及独立影评人,也是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同时担任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特约评论员。不过,有人认为他在一些场合的言论和表达方式存在争议。
在学术领域,不同学者往往持有不同的观点。何祚庥与郭松民在某些学术问题或者社会议题上存在严重的分歧。这些分歧可能涉及到从科学理论的阐释到社会现象的解读等多个方面。
例如,在一些新兴的科学研究方向或者社会问题的探讨上,双方可能基于各自的知识体系和生活经历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
这种学术观点的碰撞如果不能通过理性的交流和辩论来解决,就很容易演变成情绪化的攻击。
在公共领域,学者们不仅在学术圈有一定的影响力,还会对广大民众产生影响。何祚庥和郭松民可能都在各自的领域内拥有一定的受众和支持者。
当在公共事务上发表观点时,可能存在着对公共影响力的竞争。这种竞争如果偏离了理性的轨道,就会出现一方试图通过贬低另一方来抬高自己的情况。
郭松民的言论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在公众眼中塑造自己研究员或评论员的形象,显示自己的正确性,而选择了对何祚庥进行攻击性的描述。
郭松民的言论中充满了攻击性和侮辱性的词汇。将他人描述为没有独立观点和立场、像动物一样“用湿漉漉的鼻子嗅味道”是对他人人格的严重不尊重。
在学术和公共讨论中,尊重是最基本的要求。即使存在观点的严重分歧,也应以理性的态度去对待,而不是进行人身攻击。
这种缺乏理性的言论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矛盾,使双方的关系更加紧张,也破坏了公共讨论的良好氛围。
学术和公共讨论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和道德标准。这些标准要求参与者以客观、公正、基于事实的态度进行交流。郭松民的言论显然违背了这些规范。
他没有针对何祚庥的具体学术观点或者行为进行有理有据的批判,而是采用了一种泼脏水式的攻击手段。
这种做法对于学术的发展和公共事务的健康讨论都是极为不利的,它可能会让其他学者和公众对这种不规范的讨论方式产生反感,从而影响整个学术和公共领域的风气。
郭松民的这种睚眦必报、斤斤计较的态度从长远来看对他自己的形象是一种损害。
在公众眼中,一个能够包容不同观点、以理性和大度对待分歧的人往往更受尊重。而像这样因为存在的矛盾就进行恶意攻击的行为,会让公众觉得他缺乏涵养和胸怀。
这对于他在学术领域和公共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阻碍,他可能会因此失去一些原本支持他的人,也难以吸引更多有理性思维的受众。
在学术研究中,需要的是有广阔视野、包容心态和理性思维的人。睚眦必报、斤斤计较的人往往会被情绪所左右,难以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看待问题。
他们会陷入个人恩怨的泥沼,无法专注于真正有意义的学术探索或者公共事务的解决。这样的态度使得他们很难在学术和公共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担当起更重要的责任,也就难以成大器。
为了避免类似的攻击性言论再次出现,我们应该在学术和公共领域倡导理性辩论。当出现学术观点分歧时,各方应该基于事实、数据和逻辑进行交流。
例如,可以组织学术研讨会或者公共论坛,让不同观点的持有者在一个相对正式、理性的平台上进行深入的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可以引导讨论的方向,确保讨论不偏离原来主题,不陷入人身攻击。
加强学术和公共道德教育也是构建健康环境的重要举措。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都应该强调尊重他人、理性思考、包容不同观点等价值观。
通过教育,让学者和公众都能够明白在学术和公共讨论中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这样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攻击性言论的出现,提高整个社会的学术和公共讨论水平。
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说:“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郭松民与何祚庥院士的争论,如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本来都是一家之言,都是剑走偏锋,非左即右。如同两小儿辩日,是非莫辨。
正如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时难以定论,且争这些也无任何实际意义,不能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与老百姓民生也无甚关系,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然有一点需明确:网上争论必须要守住法律法规底线,尊重社会公序良俗,搞人身攻击和人格侮辱,有失学者身份,有辱文人之名,也为世人不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