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检查了所有夏装,发现所有口袋都是假的……
发布时间:2025-01-14 05:28 浏览量:15
作者:李 老 白
首发:老白读书
01
女装口袋之痛
众所周知,女生到哪里都是要带个包的。
男生出门,手机、钱包、钥匙三件套,往裤口袋里一揣就出发,非常方便。
但女生出门除了要拾掇自己外,那个包包也堪称是个百宝箱一样的存在,里面啥都有。
一方面当然是有些东西必须得要带,但另一方面,却是因为没得选:
市面上能买到的女装,不管是裙子还是裤子,大都不会给你设计贴身口袋。
即使牛仔裤这种必然有口袋的,那个口袋也是小小的,一个手机都放不下,由此将手机摔坏的例子不胜枚举。
叶真中显的《恶女的告白》这本书里有这样一段剧情。
主角的闺蜜因不满职场女性的恶劣环境,于是辞职开了一家咨询公司,主要就是给面向女性开发的商品提意见。
一位读者评价说:
“能不能给裤子和裙子上多缝几个口袋?不是每个女生出门都拿手提包的。”
底下一片支持声。
你看,裤口袋问题确实是女性顾客的痛点吧。
这么明显的痛点与需求,怎么就没有哪个设计师给设计设计呢,这么大的“商机”就没人发现呢?
这个问题得追溯到维多利亚时代了。
众所周知,我们如今所穿的服装都是舶来品,原本都是“洋装”。
在17到19世纪,女性即便穿着裙子,也有一对可拆卸的口袋放置于腰间。
当时的裙子,体积大、层数多,口袋可以被藏在衬裙中,就像贴身内衣。
可拆卸口袋很大,可以装很多东西,但经常不太方便。
紧接着人们开始流行起穿希腊罗马风格的裙子了。
相比起此前的大体积裙子,这类衣服面料轻薄,如果还继续使用以前的可拆卸袋子,裙子会有明显的口袋形状。
很自然地,人们认为应该去掉贴身口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看起来小巧美观的手提网袋,这大概是现代女性手提包的原型。
到19世纪的时候,连手提袋都越做越小。
在当时的观念里,贵妇手中的手袋越小,就越能显得自己家富有(因为自己不用干活,都是老公赚钱哦)。
至于衣服上的口袋,那是万万不能有的,太掉档次了!
史蒂夫·康纳在《日用品趣话》中说:“穿裤子,意味着你有存放金钱的需要。”
社会文化逐渐将裤子与口袋与女性隔离开。
前者与男性搭配,是从事生产的角色;而女性的裙子越叠越厚,是主动消费的角色。
历史是延续的。
这种将女性定义为消费主义,鼓励女性着装重美观、轻实用的风潮,一直延续至今。
当今这个时代的女性早已不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花瓶角色了,她们要充分参与到经济生活中去。
更重要的是,这么多的女性都希望有一个口袋,如此大的呼声,厂商与设计师们为什么就看不见呢?
美观与实用两者不可兼得,导致设计师们经常掣肘,这个矛盾必然是存在的。
但还未触达根本。
本质上,这个世界的运转不是以女性的愿望与需求为基准的。
女性的需求被忽视的情况比比皆是。
大到公共生活,小到私人物品,从设计、调研之初,人们在数据统计上就直接将女性的数据给剔除了。
那些被调研的对象基本都有同一个特征——普通白人男性。
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的《看不见的女性》一书,研究的就是这个话题。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1)钢琴2015年的一项研究发现,12名被认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钢琴家的手长都在22厘米以上。只有2名女性进入这一崇高的群体,其中一名手长23厘米,另一名24厘米。钢琴产品在设计之初,好像就没有考虑到占总人口一半的女性的手更小的问题。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女性更难以取得钢琴方面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