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被子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

发布时间:2024-10-13 07:41  浏览量:15

小曦同学出国留学前收拾行李,我劝她带个针线包。

她:带针线包干嘛?

我:万一掉个扣子、缝个东西呢。

劝说无效,她坚决不带。

几年下来,好像也没有因为不带针线包影响生活。只在去年暑假时,她有条牛仔裤上的腰带袢开了线,装在行李箱里带回来让我帮她缝上。

我十五岁去济南上学,我妈是给准备了针线包的。那时,我们还帮班里男生缝过被子。

十几、二十年前,好像所有的酒店都提供针线包,像洗漱用品一样是标配。现在好像并非必需品了,在酒店若是见到针线包,反而觉得老土。

甚至心生“有必要吗”的疑问。

先说一下个人观点:下一代不缝被子是时代的进步。

霜降时节,天气转凉,又到了夏凉被下课,冬被上场的时候了。

天气晴好,我把冬被在收纳袋里拿出来晾晒。习惯性地把鼻子凑上去闻了闻,虽然收纳前是在阳光下曝晒过的,也自以为收纳得很好,但还是有一种霉味。

这几年夏天,我真的领教了青岛的潮气。

那床被子是我们结婚时婆婆套的,没盖过几次。特别冷的时候,会把它横在床上当“压被”。而且每次都会在外面加一个被罩。

那天拿出去晾晒,忽然就觉得应该把被面被里都清洗一下。

然后,我就站在院子的晾衣杆前,把被子拆了。被套在正午的阳光下曝晒了两个小时,被面用60度高温洗过晒干,再闻一下,是棉花正经的温暖的味道了。

要缝被子,才想起家里没有顶针,没有缝被子的大针,也没有白线。

估计一般的超市也不会有这种“针头线脑”,好在有万能的某宝。真是太专业了,成套的,几块钱的东西,还包邮。

我怕棉线不结实,又买了一卷涤纶线,一共才花了八块多。

套被子这种活,好像也没怎么学,小时候见我妈套过,她干活时,我们在旁边玩,所谓的耳濡目染,也就会了。

关于套被子,想起两个笑话。说有个笨姑娘,把自己缝进了被子里。还有个傻丫头,穿的线太长,忘了在线头打结,缝了半天,缝到被子的另一头,把线头拉了出来,做了无用功。

这些年家里盖的被子都是“成品”,不论是太空羽绒还是羊绒被,统统不用拆洗。而棉被早被“束之高阁”,我也多年没干缝被子的活了。

撂下的活,干起来也还是有记忆的。

把被里、被套、被面依次平铺在床上,被里折上来,包住被套和被面,四面缝一圈,中间再缝两道,就OK了。

这带小猫的被面,估计是婆婆当年在自己的布摊上随便扯的一块布。

一边缝被子,一边就想:可能,我是缝被子的最后一代了吧。

00后的很多小孩,可能连顶针都不认识,用针线的机会都少之又少。刚问了小曦同学,她说认识顶针,奶奶家有。

昨天是重阳节。我妹妹在家人群里发了张我妈的照片。

我妈在缝被子。

85岁的老妈妈,出院才十多天,就能穿针引线缝被子了,不简单啊。

是套的被罩,我妈习惯再给beng一圈。那个被罩,如果我没记错,还是我以前在国企时单位发的福利。这,都用了多少年了?

照片上我妈精气神十足。还能缝缝补补,用朋友L十一的话讲,还“一包本事”,还“很有能为”,不禁眼眶一热。

网上曾读到一段文字:

中国最长寿的城市是上海,人均84岁;

全中国人均寿命78岁。

男性75岁,女性81岁。

39岁,四分之一中国人失去了父亲,47岁,这比例上升到一半;

44岁,四分之一中国人失去了母亲,53岁,这比例上升到一半。

41岁,有一半中国人,至少失去了父母亲中的一位。

……多么残酷的数字。

所有年过四十、父母俱在的国人,已经是那较为幸运的一半了。

感恩感谢父母。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