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对女性高消费存在偏见
发布时间:2024-09-29 21:36 浏览量:14
感觉有点爽文。
哈圈大战乙游的知名战役后第30天,知名乙女游戏《恋与深空》,登上iOS总榜第一,超过抖音和王者荣耀。
没错,就是被rapper派克特diss出圈的那个女性向恋爱游戏。
尽管创造了国内女性向游戏史上的销售额神话,女玩家与乙游贡献顶级的金钱消费力,但仍处于被歧视的地位。
针对女性向恋爱游戏和女玩家的围剿,远没有结束。
视频平台上,“直男大战乙游”,成为了一个tag板块,每逢深夜被直男博主拎出来直播。
弹幕不堪入目,对女性玩家的羞辱,几乎没有停止过。
“只有没有人爱的丑女才会玩恋爱游戏”。
他们依旧认为,女性不玩游戏,玩不好游戏。乙游必然是一种低等的游戏。
明明同样是游戏氪金,某种知名3A大作却成为“男性消费力”的正面案例。
舆论导向截然不同,他们不是不尊重女性玩游戏,他们是不尊重女性本身的消费需求。
被侮辱和被损害的
女性消费需求
小红书上,有一个女生晒出自己提车的照片,评论区简直不堪入目。
在任何一个女生提车的贴子里,这些流程都会原封不动的走一遍,大致兵分三路。
第一步,鉴假。
“拍照也不做做功课,方向盘都不对,大灯都不对,肯定是二手车改装的”。
第二步,judge。
虽然你买了车,但是你选车的品味不行,买便宜了是没钱硬装,买贵了是交智商税。
最后一种,不装了,开始造黄谣。
“年纪轻轻开上好车,一定是被包养了”!
总而言之,女性的高消费似乎永远伴随着指指点点,你没有做错任何事,但他们只是吹了一声口哨,就希望你想方设法自证。
女性的消费习惯,更常常伴随着男性凝视,被打包成性化的侮辱。
运动消费,是被各种荡妇羞辱的第一对标。
在小某书搜索瑜伽裤,评论区的精彩程度,和女生买车不相上下。
“穿瑜伽裤就是为了擦边”。
“你可以这么穿,但我作为一个男人,真的很不适”。
羊本来以为这种发言是在玩抽象,然而一检索,原来不止小某书,全世界对女性穿瑜伽裤都是一段被指责的血泪史:
在美国,曾有女性穿leggings被机场拒绝过登机。
在学校里,曾有规定,女学生不可以穿瑜伽裤上学的。
这些明令禁止都指向一个原因——穿这样的裤子,男性看了会分心。
实在理解不了一点儿,每到夏天,那些大街上满是打着赤膊,撩起上衣露出啤酒肚的男性算怎么回事?
非要问瑜伽裤代表了什么,只有一个答案——它,好,穿。
这就是一条平常的裤子,柔软贴肤,排汗性强,就穿了,那咋了?
毫无逻辑的不平等鄙视链,不仅限于女性的高消费,更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还记得旷日持久的“鉴媛行动”吗?
女生吃brunch,吃日料,被diss虚荣摆拍装名媛。
几乎所有的女生外出运动,都在细分领域被诋毁——滑雪媛、飞盘媛、骑行媛、佛媛…
还记得但凡节假日就窜出来羞辱女孩的“流水线公主”吗?
只是旅游期间美美旅拍发个朋友圈,就被打上厂妹没审美的标签。
还记得前阵子很火的小红书白女三件套吗?
Lululemon的瑜伽服,stanley的水杯,ugg的鞋子——“集合这三件,就是崇洋媚外的小仙女一枚呀”。
以上看起来比较“小资”的消费引起一部分人破防,羊还尚可以理解。
但对女性的围剿远不止于此。
网联网曾有个红极一时的标语——“十块钱的快餐只有爷们在吃,贵价奶茶店全是女生在排队”。
敢信吗,21世纪了,请顿饭喝杯奶茶都要被打成拜金捞女了。
而此类逻辑的核心,从不在“阶层差异”。
你根本听不到有人diss“两千五一瓶的茅台都是谁在买”,而王思聪们纵然有泼天的富贵,他们的骄奢淫逸都会得到追捧。
因为“思聪们”也可以是某种自我预期的投射,是为兄弟争光,是“我们”中的一份子。
《现代性的性别》一书中,菲尔斯基一针见血的指出:19世纪后期以后,女性消费就开始被妖魔化。
她们被塑造成非理性的消费者,喜欢盲目追随潮流。
这种形象构建的背后,来源于男性对女性消费力的崛起感到不安,以及隐秘的厌女情绪:女性消费更肤浅,更无规划。
虽然已有太多的研究表示——消费洗脑面前,男女没差,但人们牢固的偏见总是难以被撼动。
对女性消费的污名化,和仇富关系并不大,它来自厌女本身。
女孩的钱,和她本人高度绑定,这本就是可以被化为自己所有一部分。当你控制了她的口袋,就意味着控制了她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消费的真相
谁在定义?谁被审判?
互联网浪潮中,女性从来都是以「爱消费」被定义的:
虚荣、智商税、热衷晒单、受到消费主义的煽动蛊惑…
但是,我们真的是乱花钱吗?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剥离舆论之下的刻板印象,不如来看看沉默大多数背后,真正的两性消费趋势。
在精神层面的虚拟消费上,男用户不遑多让。
乙女游戏被diss到全民皆知,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游戏氪金的主流选手是男性。
身体消遣爱好上,男性花的钱一骑绝尘,以男性为绝对主力的烟草行业,每年纳税一万亿左右。
男性为主的消费多为电竞,数码,游戏,直播,烟酒;女性消费以家庭为主导,食品、母婴、家具为主。
该如何总结?羊想引用马云在17年消费会议上的金句:“女性消费考虑的是家庭和别人,男性更多考虑自己”。
毫无疑问,在男女关乎消费的大战里,是话语权的争夺。
占上风的不是你消费了什么,占上风的是男性价值观。
“消费的鄙视链关乎性别,男性购买手办、游戏产品、科技产品,他们会强调其所代表的品位和审美。
相比之下,女性消费服装、鞋子珠宝,可能会被认为是肤浅的、完全是为了外表的、没有什么文化内涵的”。
祖奶奶伍尔夫早在几百年前就吐槽:
“足球和运动很重要,而追求时尚、购买衣服是小事。
批评家会说,这本书很重要,因为它讲的是战争,那本书不重要,因为它讲的是客厅里女人们的感情”。
饭圈女孩人人喊打的时候,男生的球星小卡文化也同样狂热,却没有人去批判。
一切消费污名化的本质,不取决于消费本身,取决于,你是谁。
就像哈圈乙女大战中,rapper们集体破防的那条万赞评论。
“以为对面是小姑娘就污言秽语放狠话,发现对面是惹不起的资本就跪下比太监还端正”。
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中写道:女性的自我实现,被认为是一种对自己应有角色的背叛。
“你们不需要情绪价值。你们必须把钱花家庭上,给自己花不行”!
女性展示自己情感需求是羞耻的,应以他人需求为先,满足家庭社会期待,最后才是对自己的期待。
当我们谈女性消费时,我们说的是一种权利。
当穿瑜伽裤成为一种偏见,当玩电子恋爱游戏被荡妇羞辱,当买车买房都伴随着各种隐晦的暗示与揣测…
我们失去的,不是一条裤子,一个游戏。
而是我们可以自由主导的经济权利,以及根据我们真实需求衍生出来的消费市场。
最后羊想说,女性的消费,从来不应该被掰开了揉碎了审判。
当女性经济独立,她们就应该消费独立,这是她们的权力,也是她们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