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尿裤吸水性颗粒竟是煤做的?看煤炭“从黑到白”的奇妙之旅
发布时间:2024-09-27 04:03 浏览量:16
一块煤可以变成什么?它可以是衣服,可以是塑料瓶,还可以是用来做纸尿裤的高吸水性颗粒。
在科技的加持下,原本的采煤固废煤矸石等,也“变废为宝”,成为墙纸、水泥、砂浆等建筑材料,看煤炭“由黑到白”的转换。
“陕北有煤海,质优易开采”,这是1984年10月18日全国各大报纸刊发的消息。作为陕西工业的基本盘,能源的转型发展正在进行。
2023年,陕西煤、油、气产量分别居全国第3、第4和第3位。陕西正按照绿色低碳发展方向,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打造国家清洁能源基地。
总台记者 李大杰:我身后的大屏幕,还有工位,看上去是不是很像航天发射的飞控中心,您别说,还真有点类似,只不过飞控中心处理的是天上的事,而这里控制的则是地下。鼠标轻轻一点,放置在地下343米的采煤设备就自动运转,40分钟就能割下3500吨煤,相当于运煤专列能装满整整55节车厢。
坐在办公室挖煤的背后,是智能矿山建设的缩影。在井下,上万个传感器,如同触角般实时感知着生产态势,而5G+工业互联网技术,搭建起的井下信息高速公路,能以毫秒级速度将信息上传下达,从而实现地面人员对井下的精准掌控。
总台记者 李大杰:安全永远是煤矿生产的重中之重,而如今,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加入安全生产的保障当中。比如像我身旁的这台机器人,它负责的就是井下中央水泵房设备的巡检工作,通过声音分析、温度感知、智能识别等多种手段,它可以实现对井下排水设备的在线实时监控。而像这样的机器人员工,如今在这座矿上一共是有79位,它们的工作职责涵盖了生产、供电、消防、物资运输等各个单元,可以说是无处不在。那活都让机器人干了,井下的工人们还能再干点啥呢?
陕煤曹家滩煤矿综采一队工作人员 樊玮:我们现在主要工作就是巡查设备,这相当于在巡检机器人的基础上又多了一道安全防线。相比于传统的工作面,我们的人力减少了一半以上,这也把大家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了出来。工作结束之后,我们都可以通过约车系统约车下班。
总台记者 李大杰:一块煤可以变成什么?它可以是衣服,可以是塑料瓶,还可以是用来做纸尿裤的这种高吸水性颗粒,而这所有的变化都是源于现代煤化工的魔力。要将这种魔力发挥到最大,催化剂是最重要的要素。
利用人工智能打造的高通量催化反应研究平台,就是寻找催化剂配方的“魔法间”。机械臂将催化剂投入反应炉当中,自动开展催化反应实验。计算机则自动抓取所有实验数据,并进行自主分析,从而寻找到最佳的反应工艺条件。
科技的加持,让煤正实现“由黑到白”的转换。在榆林,煤制乙醇和煤焦油加氢两项已经分别占国内总产能的50%和40%;而在500多公里外的陕西彬州,原本的采煤固废煤矸石等,也“变废为宝”,成为墙纸、水泥、砂浆等建筑材料。
总台记者 李大杰:采煤沉陷区治理是生态修复的世界性难题,我现在站的地方,曾经就是煤矿的采空区。拍摄于30多年前的照片,记录下了当时的样子,现在,超过1万亩的生态园,集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七大自然要素。环境大变样,这背后的奥秘就藏在了深达几百米的地下水库。
在煤矿井下修建地下水库,是煤炭绿色开采领域的重大创举。不同于一般的人工水库,利用煤矿采空区的物理空间,通过人工坝体,将开采产生的矿井水存蓄在内,经过采空区自然过滤净化和地面废水处理,矿井水就能实现分质分级利用。
水资源全国重点实验室神东基地工程师 李雪佳:我们目前已经在这个全球唯一的2亿吨煤矿区,累计建成了35座煤矿地下水库,年供水量超过7000万立方米,相当于5个西湖的蓄水量,可以为矿区生产、生态灌溉以及周边城镇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