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回忆,是不是又该有人骂?

发布时间:2024-10-14 01:02  浏览量:1

我在上海给儿子带孩子,每年春节回老家,总是担心老家冷,穿的厚厚的,并带上几件厚衣服。但是,到家后总是穿不着,家里有地暖,进屋就脱衣服,只穿秋衣秋裤就可以了。

但思想上总觉得是冬天,就应该穿那么厚。孩子总是说:“社会变了,条件好了,你思想还停留在过去的时代,落伍了!”

这才发现自己就是老了,跟不上节奏了。

现在屋里不见烟,不见火,就是暖和如春。幸福满满,这时又想起我们小时候取暖的情景:

们小时候一天三顿饭都是烧柴火。到冬天,晚上一顿饭就烧木柴之类,老人说有底火,烧锅时放锅底下一块儿半截砖,把砖立在锅底的一面墙上。饭烧好了,把砖用火棍扒出来,放一会,用几滴水试一试热的程度。如果‘呲呲’的热水太大,一会再试一试,一直等到适中,就用一块布把半截砖包上,放到被窝里,这一般给大点的孩子。

然后再把锅底下的灭火扒出来,放到火盆里,等一会看有没有蹦出来的火星。火星稳妥后,把火盆放到预先准备好的八砖上,然后用火烘罩上。(用荆条编的,拱形的,大约一尺半高,二尺半长),然后把被子搭在上边,一会被窝里就热乎乎的。

不过,这种取暖有危险,一会就摸摸,怕万一有火星蹦出来,这样就会失火。这种取暖方式,一般就是有小点的孩子。如果只是大人,吃完晚饭和衣坐在被窝里,等被窝不太凉了,就脱衣睡下。无论想什么办法,睡醒一觉,窝里还是凉凉的,原因铺盖太少,太薄。那时候的床上,就是一个箔,一张席子,下边透风啊!

到后来队里收完豆子,按人口分地垄,自己把豆叶收起来,放到冬天铺床,这样一来,冬天睡得暖和多了。

冬天的白天,屋里比外边还冷,男同胞们,常常卧在草垛根儿下晒太阳。年老的爱到牛屋里去取暖。孩子们有自制的小火炉,用一个铁盒装上木材片儿,拴上绳子,点着以后,拉着小火炉甩几圈,柴火就着了,没有烟了,就是木炭,手冷了,放火炉子上一捂,热乎乎的。这是孩子们的专利,到哪里玩,就随手掂到哪里。

如果是下雪了,不能出门儿了,就搞一堆碎木屑,放屋里点着,慢慢,虽然呛的满眼流泪,但是,为了那点热气,还是觉得值乎。

那时候,如果冬天来了客人,也是抱一堆柴火取暖,冬天如果在街上遇到熟人,第一句话就说:“到家里烤烤火吧!”所以说,柴火是那个年代取暖的唯一来源。

再后来,有条件的就缝一个大草包,把豆叶,或者麦秸装草包里,铺到床上,又暖和,又方便。

90年代,总觉得装草包很麻烦的,狠了狠心买了一个海绵垫子,冬天铺到床上,那真是太美了,太舒服了!

我说的这些取暖方式,虽然不再使用,但是,我还是很感谢它们,是它们帮我们度过了一个个严冬。

现在的孩子不知道冷是啥滋味儿,给他们讲《卖火柴的小女孩》,他们听后只知道那是一个故事。而火柴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但是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多少个严冬,是它们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温暖!就是现在,在小区里看到木材之类的废物,还是觉得很可惜的,只能恋恋不舍得给它们说声‘再见’!

它们现在虽然失业了,但是它们曾经是我们生活的必需。

声明:

自己的经历,没经历过的人很难理解,我不是抹黑社会,请大家理解。

标签: 火盆 柴火 火星

外部推荐